-
2024-12-16光伏并网逆变器极性或相序错误保护检测
-
2024-11-25贵金属金检测
-
2024-11-28食品添加剂 萝卜红灼烧残渣检测
-
2024-12-14医用电热毯、电热垫和电热床垫元件的故障检测
-
2024-11-28交流充电桩充电模式和连接方式检查检测
凝血时间检测概述
凝血时间检测是临床实验室中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诊断项目,主要用于筛查出血性疾病、监测抗凝药物治疗效果以及评估手术前患者的凝血状态。通过测量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所需的时间,可反映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功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关键指标。其检测结果对血栓性疾病、血友病、肝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主要检测项目
凝血时间检测涵盖多个关键指标:
1.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常用于监测华法林治疗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是肝素治疗的主要监测指标
3. 凝血酶时间(TT):检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4. 纤维蛋白原(FIB):直接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常用检测仪器
现代凝血检测主要依赖自动化仪器:
1.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如Sysmex CS系列、STA-R系列)
2. 半自动凝血仪(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
3.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
4. 传统手工法设备(如试管法、玻片法工具)
主要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根据技术原理可分为:
1. 光学法:通过检测血浆浊度变化判断凝固终点
2. 磁珠法:利用磁场中珠子运动受阻判断凝固
3. 机械法:直接监测探针运动阻力
4. 凝固法:传统试管法(Lee-White法)和玻片法
检测标准与质量控制
检测需遵循严格的标准体系:
1. 标准:CLSI H21-A5、H47-A2等指南
2. 国内标准:WS/T 359-2011等卫生行业标准
3. 质控要求:每日使用两个水平质控品,偏差需<15%
4. 仪器校准:按制造商要求定期进行因子校准
5. 结果判读:结合临床信息,建立实验室参考区间
规范的凝血时间检测需整合先进设备、标准操作流程和严格质量控制体系,同时要求检验人员具备解读能力,方能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