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项目 > 其他检测 > 性能检测,性能检测报告
普通混凝土用石检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普通混凝土用石检测技术要点及检测项目分析
一、主要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
1.颗粒级配(筛分分析)
- 检测目的:确定石料的粒径分布,确保骨料级配合理,减少混凝土空隙率,提高密实性。
- 方法:通过标准筛(如4.75mm、9.5mm、16mm、19mm、26.5mm、31.5mm等)筛分,计算各粒径颗粒的累计筛余百分比。
- 标准要求:符合连续级配或单粒级配的规定范围(如5~31.5mm连续级配)。
2.含泥量与泥块含量
- 检测目的:控制石料中黏土、淤泥等杂质的含量,避免影响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
- 方法:水洗法(含泥量≤1.0%,泥块含量≤0.5%)。
- 标准要求:Ⅰ类石料含泥量≤0.5%,Ⅱ类≤1.0%,Ⅲ类≤1.5%;泥块含量Ⅰ类≤0.2%,Ⅱ类≤0.5%,Ⅲ类≤0.7%。
3.针片状颗粒含量
- 检测目的:限制针状(长度大于平均粒径2.4倍)或片状(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颗粒的比例,避免影响混凝土流动性及强度。
- 方法:游标卡尺测量,计算针片状颗粒质量占比。
- 标准要求:Ⅰ类≤5%,Ⅱ类≤10%,Ⅲ类≤15%。
4.坚固性
- 检测目的:评估石料在冻融循环或化学侵蚀下的抗破碎能力。
- 方法:硫酸钠溶液浸泡法(5次循环后质量损失率≤8%~12%,视类别而定)。
- 标准要求:Ⅰ类石料质量损失≤5%,Ⅱ类≤8%,Ⅲ类≤12%。
5.压碎指标
- 检测目的:衡量粗骨料在压力作用下的抗破碎能力。
- 方法:施加200kN压力后计算破碎颗粒的百分比。
- 标准要求:碎石Ⅰ类≤10%,Ⅱ类≤20%,Ⅲ类≤30%;卵石标准略低。
6.表观密度、堆积密度与空隙率
- 检测目的: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 方法:量筒法测定表观密度(一般≥2500kg/m³),堆积密度及空隙率计算。
7.碱骨料反应活性
- 检测目的:避免骨料中的活性二氧化硅与水泥中的碱发生膨胀反应。
- 方法:岩相法或化学法检测活性成分。
- 标准要求:碱-硅酸反应膨胀率≤0.10%(快速法)。
8.吸水率
- 检测目的:评估骨料孔隙率,影响混凝土抗冻性和耐久性。
- 方法:烘干后浸水24小时测吸水率(一般要求≤2%)。
9.有害物质含量
- 检测目的:控制硫化物、硫酸盐、有机物等对混凝土的腐蚀作用。
- 方法:化学滴定法或比色法。
- 标准要求: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以SO₃计)≤0.5%;有机物含量通过比色法判定。
10.放射性检测
- 检测目的:确保石料符合环保要求,放射性核素限量达标。
- 方法:γ能谱分析法。
- 标准要求:内照射指数(IRa)≤1.0,外照射指数(Iγ)≤1.3。
二、检测频率与取样方法
- 取样频率:同一产地、同一规格的石料每400m³或600吨为一个检验批。
- 取样方法:从料堆不同位置取等量样品,混合缩分至约40kg作为检测样品。
三、检测结果的应用
检测数据用于判断石料是否满足混凝土强度等级(如C30、C50)的要求。例如,高强度混凝土需选用Ⅰ类骨料(低含泥量、低压碎值),而一般工程可使用Ⅱ类或Ⅲ类骨料。
四、总结
普通混凝土用石的检测项目涵盖了颗粒级配、力学性能、有害物质控制等多个方面,需严格遵循标准和工程设计要求。通过科学检测,可有效保障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避免因骨料质量问题引发的工程隐患。
希望这篇文章能满足您的需求!如需进一步补充或调整,请随时告知。
分享
- 上一个:焗油膏(发膜)检测
- 下一个:硬质泡沫塑料保温材料检测
更多
推荐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