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2-16光伏并网逆变器极性或相序错误保护检测
-
2024-11-25贵金属金检测
-
2024-11-28食品添加剂 萝卜红灼烧残渣检测
-
2024-12-14医用电热毯、电热垫和电热床垫元件的故障检测
-
2024-11-28交流充电桩充电模式和连接方式检查检测
织物折痕回复性检测的重要性
织物折痕回复性是衡量纺织品在受力折叠后恢复原有平整状态能力的关键性能指标,直接影响服装的外观保持性、耐用性和用户体验。在纺织品的生产、质检及研发过程中,折痕回复性检测是评估织物抗皱性能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天然纤维(如棉、麻)和混纺材料而言,其回复能力差异显著。通过科学检测,企业可优化工艺参数、改进面料结构,并为消费者提供更符合需求的高品质产品。
检测项目与核心内容
折痕回复性检测主要包含以下项目:
1. 静态折痕回复角:测量织物在固定压力下折叠并释放后形成的角度;
2. 动态回复速率:记录织物从折叠状态恢复至稳定状态所需时间;
3. 多次折叠疲劳测试:模拟长期使用后织物的抗皱能力衰减情况;
4. 湿度/温度环境影响:考察不同环境条件下回复性能的变化规律。
主要检测仪器
现代检测中常用以下设备:
1. 折痕回复角测定仪:配备精密角度传感器和自动计时模块,可精确测量经向、纬向的回复角度;
2. 万能材料试验机:通过定制夹具实现循环折叠测试,评估长期疲劳特性;
3. 环境模拟箱:控制温湿度条件(如20℃/65%RH标准环境),研究气候因素对回复性的影响;
4. 高速摄影系统:捕捉折叠释放瞬间的形变过程,分析动态回复曲线。
标准检测方法
通行检测方法包括:
1. AATCC 128(美国纺织化学师协会标准):采用垂直法测定折痕回复角,试样折叠后悬挂测量;
2. ISO 2313(标准化组织标准):规定水平测试法,通过重力作用评估回复角度;
3. GB/T 3819(中国标准):结合折痕负荷与回复时间双重参数,适用于机织物和针织物;
4. JIS L 1059(日本工业标准):特别强调湿热环境下的回复性能分级方法。
检测流程与注意事项
典型检测流程分为五步:
1. 样品预处理:按标准要求进行温湿度平衡(通常24小时以上);
2. 试样制备:裁剪规定尺寸(如40mm×15mm),确保经纬向标识清晰;
3. 折叠加载:使用标准砝码施加规定压力(如10N)并保持设定时间(如5分钟);
4. 回复测量:释放压力后,立即记录初始角度及稳定后的终回复角;
5. 数据分析:计算平均值并参照标准等级表进行性能评定。
需特别注意环境条件控制、仪器校准精度及操作人员手法一致性,避免人为误差。
行业标准与质量分级
依据检测结果,织物折痕回复性通常分为5级:
- 1级:回复角<90°,严重起皱
- 3级:90°≤回复角<120°,中等抗皱性
- 5级:回复角≥150°,优异回复性能
高端衬衫面料通常要求经向回复角≥140°,纬向≥130°,而户外功能性面料则需通过湿热环境下的多循环测试验证。
- 上一个:帮面和衬里检测
- 下一个:人造革合成革试验方法 气味的测定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