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 血检测

  • 发布时间:2025-05-09 18:44:31 ;TAG: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溶血检测的临床意义与应用背景

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或血清中的过程。这种现象可能由样本采集不当、储存条件异常、疾病状态(如溶血性贫血)或药物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在临床检验中,溶血会严重干扰生化、免疫和血液学检测结果,例如导致钾离子、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假性升高,或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的准确性。因此,溶血检测不仅是评估样本质量的必要环节,更是保障检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溶血检测的主要项目

1. 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直接测定血浆/血清中血红蛋白浓度,当浓度>0.5g/L时可判定溶血
2. 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检测:溶血发生时该蛋白水平显著下降
3. 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红细胞破坏后LDH释放导致活性升高
4. 血红素结合蛋白(Hemopexin)检测:用于监测慢性溶血状态

常用检测仪器

• 分光光度计:通过波长414nm测定血红蛋白吸光度
•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实现LDH、结合珠蛋白等项目的快速检测
• 流式细胞仪:分析红细胞碎片和细胞膜完整性
• 毛细管电泳仪:用于血红蛋白变异体的鉴别诊断

核心检测方法

1. 分光光度法:利用血红蛋白在414nm处的特征吸收峰进行定量
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合珠蛋白等特异性标记物
3. 化学比色法:通过邻联甲苯胺法测定游离血红蛋白
4. 凝胶电泳法:识别异常血红蛋白条带

检测标准与规范

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和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制定相关标准:
• CLSI H21-A5:规范血液样本采集和处理流程
• ISO 15189:2012:明确实验室溶血判读的允许限值
• 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溶血指数(HI)分级标准:
  HI<15为轻度溶血,15-50为中度,>50为重度溶血
各检测方法需定期进行方法学验证,确保批内CV<5%,批间CV<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