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覆压渗透率检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一、检测原理与意义

岩石渗透率定义为流体在压力梯度下通过岩石孔隙的速率,单位为达西(D)或毫达西(mD)。覆压渗透率检测通过施加围压模拟地层真实应力状态,消除岩石因卸压产生的微裂缝干扰,获取更接近实际的渗透率数据。其意义体现在:

  1. 储层评价:判断油气藏的工业开采价值;
  2. 开采优化:指导压裂方案设计及注水开发策略;
  3. 地质灾害预警:评估页岩气开发中因渗透率变化引发的岩层失稳风险。

二、核心检测项目及技术方法

覆压渗透率检测需围绕岩石物性、应力响应及流体动态开展多维度测试,主要检测项目如下:

1.基础物性参数测定

  • 孔隙度检测:通过氦气孔隙度仪或核磁共振(NMR)测定岩石总孔隙体积,明确渗透率与孔隙结构的关联性。
  • 孔隙结构分析:采用压汞法(MIP)或CT扫描获取孔隙尺寸分布及连通性数据,建立孔隙网络模型。

2.覆压渗透率动态测试

  • 稳态法:在恒定围压(通常5~70MPa)下,向岩心两端施加稳定压差,测量流体(氮气/氦气)稳态流量,计算达西公式渗透率。适用于中高渗透率(>0.1mD)岩石。
  • 非稳态法(脉冲衰减法):向岩心施加瞬时压力脉冲,记录压力衰减曲线,通过数学模型反演渗透率。优势在于可测超低渗(<0.001mD)岩样,如页岩、致密砂岩。

3.应力敏感性分析

  • 渗透率-围压曲线:逐级增加围压(如10MPa→50MPa,步长5MPa),记录各压力点渗透率,计算应力敏感系数(SSI),评估储层压敏损害风险。
  • 循环加载-卸载测试:模拟地层压力波动(如注采过程中的压力变化),分析渗透率滞后效应及不可逆损失。

4.多相流体渗透率检测

  • 气-水两相渗透率:使用岩心驱替装置,测定气水两相共存时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为气藏开发中水锁效应评估提供依据。
  • CO₂-原油驱替实验:在覆压下模拟CO₂驱油过程,分析渗透率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5.高温高压耦合测试

  • 温压联合作用:将岩心置于高温(80~200℃)高压反应釜中,模拟深层储层环境,测试温度-应力耦合下的渗透率演化规律。

三、实验流程标准化

依据标准(如ISO 15901、ASTM D4525),典型检测流程包括:

  1. 岩样制备:钻取直径25mm或38mm标准圆柱岩心,端面研磨至平整度<0.02mm。
  2. 真空饱和:将岩样置于真空罐中饱和地层水或模拟流体(48小时以上)。
  3. 围压加载:使用三轴压力室,以液压或机械方式施加围压,避免偏轴应力干扰。
  4. 数据采集:通过高精度压力传感器(误差<0.1%FS)及流量计记录实时数据。
  5. 清洗与重复测试:更换流体或调整参数后,需彻底清洗岩心以避免交叉污染。

四、技术创新与前沿方向

  1. 数字岩心技术:结合Micro-CT与数值模拟,重构三维孔隙网络,预测覆压渗透率各向异性。
  2. 原位实时监测:利用光纤传感器与声发射技术,捕捉压裂过程中渗透率的动态变化。
  3. 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基于海量实验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实现渗透率的快速反演与不确定性量化。

五、应用实例分析

以某页岩气区块为例,覆压渗透率检测发现:

  • 围压从10MPa升至30MPa时,渗透率下降60%,表明储层具有强应力敏感性;
  • 脉冲衰减法测得基质渗透率为0.0005mD,结合压裂模拟优化了水平井簇间距设计,单井产量提升18%。

结论

岩石覆压渗透率检测需系统整合岩石力学、流体动力学及先进传感技术,其检测项目的精细化与标准化是保障数据可靠性的关键。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针对超低渗、强非均质性储层的检测方法创新将成为技术突破的重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