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2-16光伏并网逆变器极性或相序错误保护检测
-
2024-11-25贵金属金检测
-
2024-11-28食品添加剂 萝卜红灼烧残渣检测
-
2024-12-14医用电热毯、电热垫和电热床垫元件的故障检测
-
2024-11-28交流充电桩充电模式和连接方式检查检测
集成灶使用性能-燃气灶及组合灶具的燃气灶眼的热效率检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集成灶燃气灶眼热效率检测技术规范
一、检测目的
燃气灶眼的热效率是衡量集成灶能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节能性能与用户使用成本。通过科学检测可验证产品是否符合标准(如GB 30720-2014《家用燃气灶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并为优化燃烧器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二、核心检测项目及方法
1.热效率测试
检测标准:GB 30720-2014 测试原理: 通过测量燃气燃烧释放的总热量与有效传递给锅具的热量比值,计算公式为: 热效率(η)=(有效利用热量 / 燃气燃烧总热量)×100%
测试步骤:
- 实验环境:实验室温度20±5℃,相对湿度≤85%,燃气压力按标准要求稳定(如天然气2000Pa±50Pa)。
- 设备配置:
- 标准试验锅(直径与灶眼匹配,材质为铝或不锈钢)
- 高精度燃气流量计(误差≤±1%)
- 温度传感器(热电偶或热电阻)
- 烟气分析仪(测量CO、NOx排放)
- 操作流程:
- 将试验锅注入定量水(水量按标准计算),初始水温控制在20±2℃。
- 点燃灶眼至大火功率,待燃烧稳定后开始计时。
- 连续加热至水温升至80℃,记录燃气消耗量、加热时间及水温变化。
- 重复测试3次取平均值,计算热效率。
2.热负荷准确度
检测内容: 验证灶眼实际热负荷与标称值的偏差是否≤±10%。 测试方法:
- 使用燃气流量计测量单位时间燃气消耗量,结合燃气低热值计算实际热负荷。
- 公式:热负荷(kW)= 燃气流量(m³/h)× 燃气低热值(MJ/m³) / 3.6
3.燃烧工况检测
关键参数:
- 火焰稳定性:模拟不同风压(0~5m/s)下火焰是否熄灭或回火。
- 烟气中CO浓度:干烟气中CO体积分数≤0.05%(α=1时)。
- 黄焰与离焰:目测火焰高度是否均匀,无分离或闪烁。
4.综合热效率影响因素测试
针对组合灶具(如燃气灶+电磁灶集成),需评估:
- 多灶眼同时工作:检测主/辅灶眼同时开启时的热效率衰减率(一般要求≤5%)。
- 热辐射干扰: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分析相邻灶眼间的热量传递损失。
- 结构设计影响:测试防风圈、聚能罩等部件对热效率的提升效果。
三、检测设备要求
设备名称 | 精度要求 | 功能说明 |
---|---|---|
燃气流量计 | ±1% F.S. | 实时监测燃气消耗量 |
温度记录仪 | ±0.1℃ | 记录水温变化曲线 |
烟气分析仪 | CO检测分辨率1ppm | 评估燃烧充分性及排放安全性 |
热成像仪 | 红外分辨率≥320×240 | 可视化分析热量分布 |
四、判定标准与等级划分
根据GB 30720-2014,燃气灶能效等级分为:
- 一级能效:热效率≥63%
- 二级能效:热效率≥59%
- 三级能效:热效率≥55%注:未达三级能效的产品禁止上市销售。
五、常见问题及改进方向
-
热效率不达标原因:
- 燃烧器火孔分布不均导致局部过热
- 锅支架高度设计不合理增大热损失
- 引射管空气混合比例失调
-
优化措施:
- 采用预混燃烧技术提升燃气-空气混合效率
- 增加聚能环减少热量扩散
- 改进热交换器材质(如采用铜铝复合翅片)
六、结论
燃气灶眼热效率检测需严格遵循标准,通过多维度测试确保产品节能性、安全性与可靠性。企业应建立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重点关注燃烧系统设计与热传导优化,以满足日益严格的能效法规要求。
本文内容符合GB 30720-2014、GB 16410-2020《家用燃气灶具》等新标准要求,可作为产品研发、质检及第三方认证的技术参考。
分享
- 上一个:汽车零部件冲击试验检测
- 下一个:集成灶电点火装置检测
更多
推荐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