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效应晶体管栅-源(直流)电压检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场效应晶体管栅-源(直流)电压检测:关键项目与完整流程

一、检测原理

场效应晶体管通过栅极电压(V_GS)控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导电沟道。对于增强型FET,当V_GS超过阈值电压(V_th)时,沟道形成,器件导通;对于耗尽型FET,V_GS则用于调节沟道的导通程度。检测V_GS的目的是:

  1. 验证静态工作点是否合理;
  2. 判断器件是否损坏(如栅极击穿);
  3. 优化电路设计(如功耗与开关速度的平衡)。

二、核心检测项目

1. 静态工作点检测
  • 目的:确认FET在无信号输入时的偏置电压是否正常。
  • 方法
    • 断开输入信号,使用数字万用表(DC电压档)直接测量栅极(G)与源极(S)之间的电压。
    • 对比理论设计值(如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V_GS通常需≥V_th)。
  • 异常判断
    • 若V_GS远低于V_th(增强型未导通),检查偏置电路电阻是否失效;
    • 若V_GS异常高(如接近电源电压),可能栅极开路或驱动电路故障。
2. 阈值电压(V_th)检测
  • 目的:确定器件开启的小V_GS值。
  • 方法
    • 搭建测试电路(图1):漏极(D)接可调电源(V_DD),源极(S)接地,栅极(G)通过可调电压源供电。
    • 缓慢增加V_GS,同时监测漏极电流(I_D)。当I_D达到1μA~10μA(依据器件规格)时,记录此时的V_GS即为V_th。
  • 工具:参数分析仪(如Keysight B1500A)或曲线追踪仪可自动绘制I_D-V_GS曲线并标定V_th。
3. 栅-源击穿电压(BV_GS)检测
  • 目的:验证栅极绝缘层的耐压能力。
  • 方法
    • 在栅源之间施加反向电压(逐渐升高至数据手册标称值的1.2倍),监测漏电流(I_G)。
    • 若I_G突然增大(如超过1μA),表明栅氧化层击穿。
  • 注意:需使用限流电源(≤1mA),避免永久损坏器件。
4. 温度特性检测
  • 目的:评估V_GS随温度变化的稳定性。
  • 方法
    • 将器件置于温箱中,在不同温度(-40℃~150℃)下重复测量V_th和I_D。
    • 分析V_th的温度系数(通常为-2mV/℃~-4mV/℃)。
5. 栅极漏电流(I_GSS)检测
  • 目的:检测栅极绝缘性能。
  • 方法
    • 在栅源间施加额定V_GS,用皮安表(如Keithley 6487)测量漏电流。
    • 正常值应<1nA(硅基MOSFET)或<1μA(功率器件)。
6. 动态响应检测(含直流分量)
  • 目的:验证高频开关下的V_GS稳定性。
  • 方法
    • 输入高频方波信号(如100kHz),用示波器(带宽≥100MHz)观测V_GS波形。
    • 检查上升/下降时间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振铃或电压跌落。

三、检测步骤示例(以N-MOSFET为例)

  1. 准备工作

    • 断电状态下,确认器件型号及数据手册参数(V_th、BV_GS等);
    • 佩戴防静电手环,避免静电击穿栅极;
    • 选择合适量程的万用表/示波器探头。
  2. 静态V_GS测量

    • 上电后,黑表笔接源极(S),红表笔接栅极(G),读取V_GS值;
    • 若电路中有下拉电阻(如100kΩ),需考虑其对测量值的影响。
  3. 阈值电压(V_th)标定

    • 按图1搭建电路,V_DD设为5V;
    • 调节V_GS从0V开始逐步增加,记录I_D=1μA时的V_GS即为V_th。
  4. 异常处理

    • 若V_GS始终为0V,检查栅极是否对地短路;
    • 若V_GS漂移,可能器件老化或受潮。

四、注意事项

  1. 静电防护:FET栅极易受静电损伤,操作时需接地并避免直接触碰引脚。
  2. 仪器选择:测量漏电流时需使用高精度设备(如皮安表),普通万用表分辨率不足。
  3. 电路隔离:检测时需断开外围高频电路,防止干扰信号影响直流测量。
  4. 温度补偿:高温环境下V_th会降低,设计中需预留余量。

五、总结

栅-源直流电压检测是评估FET性能的基础,重点在于结合器件特性选择检测项目。通过静态工作点分析、阈值电压标定、击穿电压测试等步骤,可全面诊断器件状态,为电路设计与故障排除提供关键数据。实际应用中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避免误判或器件损坏。

图1:阈值电压测试电路示意图


V\_DD │ │ D │ ┌─┐ │ │ MOSFET └─┘ │ S──┐ │ └──GND

(栅极G通过可调电压源连接至测试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