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锂聚合物电池热滥用检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锂离子/锂聚合物电池热滥用检测项目及方法分析

引言

锂离子电池(LIB)和锂聚合物电池(Li-Po)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然而,热滥用(Thermal Abuse)是引发电池热失控(Thermal Runaway)的主要诱因之一,可能导致起火、爆炸等严重安全事故。因此,热滥用检测是电池安全评估的核心环节。本文重点解析热滥用检测的关键项目及其实验方法。

一、热滥用检测的定义与目的

热滥用是指电池在高温、过充/过放、机械损伤等异常条件下,内部材料发生不可逆的放热反应,终导致热失控的过程。检测目的包括:

  1. 评估电池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稳定性;
  2. 验证电池设计的安全冗余;
  3. 满足标准(如UL 1642、IEC 62133、GB 31241等)的合规性要求。

二、核心检测项目及方法

1.高温存储测试(High Temperature Storage Test)

  • 定义:将电池置于恒定高温环境中,评估其物理化学稳定性。
  • 测试条件
    • 温度范围:85°C~150°C(根据标准调整);
    • 持续时间:通常4~24小时;
    • 荷电状态(SOC):满电(100% SOC)或指定SOC。
  • 评判标准
    • 电池无泄漏、起火、爆炸;
    • 容量衰减率≤20%(恢复至室温后测试)。

2.热冲击测试(Thermal Shock Test)

  • 定义:通过快速温度变化模拟极端环境对电池的冲击。
  • 测试步骤
    1. 将电池在-40°C低温环境中存储2小时;
    2. 迅速转移至+85°C高温环境保持2小时;
    3. 循环5~10次。
  • 观察指标
    • 外壳完整性;
    • 电极材料分层情况;
    • 电解液泄漏风险。

3.过充/过放后热稳定性测试

  • 测试背景:过充或过放会破坏电池内部结构,增加热失控风险。
  • 实验设计
    • 过充测试:以1C倍率充电至额定电压的150%~200%;
    • 过放测试:放电至0V以下(如-10% SOC);
    • 随后将电池置于高温箱(如100°C)中监测热行为。
  • 关键参数
    • 表面温度变化速率(dT/dt);
    • 是否触发保护装置(如CID、PTC)。

4.外部短路测试(External Short Circuit Test)

  • 目的:模拟电池正负极直接短路时的高温风险。
  • 测试方法
    • 在25°C±5°C环境下,用≤5mΩ的导线连接电池正负极;
    • 记录短路电流、温度峰值及持续时间;
    • 部分标准要求在高温(如55°C)下进行短路测试。
  • 安全要求
    • 电池外壳温度≤150°C;
    • 无喷射、起火现象。

5.热失控触发测试(Thermal Runaway Trigger Test)

  • 实验设计
    • 通过外部加热(如加热板、热针)或内部针刺引发局部高温;
    • 监测电池电压、温度、气体释放及热传播路径。
  • 关键指标
    • 热失控触发温度(T1);
    • 高表面温度(Tmax);
    • 热失控传播时间(针对模组/系统级测试)。

三、检测设备与安全措施

1. 主要设备

  • 高精度温控箱(±1°C精度);
  • 数据采集系统(记录温度、电压、电流);
  • 防爆测试舱(用于热失控实验);
  • 高速红外热像仪(分析温度分布)。

2. 安全防护

  • 实验人员需穿戴防火服、护目镜;
  • 测试舱配备自动灭火装置(如氮气喷射系统);
  • 实时监控电池状态,设置紧急断电机制。

四、测试结果分析与改进建议

1. 失效模式分析

  • 常见问题
    • 隔膜收缩/熔化(PE/PP材料耐温不足);
    • 正极材料分解(如LiCoO₂在200°C以上释放O₂);
    • 电解液燃烧(碳酸酯类溶剂易燃性高)。

2. 设计优化方向

  • 采用陶瓷涂层隔膜(提高耐温至300°C以上);
  • 开发固态电解质(消除液态电解液泄漏风险);
  • 优化BMS热管理策略(如液冷系统降低热积累)。

五、标准对比与行业实践

标准名称 热滥用测试要求差异
IEC 62133-2 规定130°C高温存储测试,持续30分钟
UL 1642 要求150°C烤箱测试,直至电池失效或10分钟后停止
GB 31241-2014 增加过充后热冲击测试(55°C→85°C循环)

结论

热滥用检测是锂离子/锂聚合物电池安全评估的核心环节。通过系统化的高温、热冲击、短路等测试,可有效识别设计缺陷,降低实际应用中的热失控风险。未来需结合新型材料与智能监控技术,进一步提升电池的本征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IEC 62133-2:2017 "Secondary cells and batteries containing alkaline or other non-acid electrolytes".
  2. UL 1642 "Standard for Lithium Batteries".
  3. Wang, Q., et al. (2012). "Thermal runaway caused fire and explosion of lithium ion battery."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测试参数或案例分析,请提供补充信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