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锂聚合物电池挤压检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锂离子/锂聚合物电池挤压检测项目详解

引言

锂离子/锂聚合物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轻量化特性,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然而,其在机械滥用(如挤压、穿刺)下的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挤压测试是评估电池机械安全性的核心项目之一,旨在模拟电池在极端外力作用下的反应,验证其失效阈值及潜在风险。本文将系统解析挤压检测的关键项目、测试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挤压测试目的

  1. 安全验证:评估电池在机械挤压下的热失控、起火或爆炸风险。
  2. 结构强度分析:检验电池外壳、电芯及内部隔膜的机械稳定性。
  3. 失效模式研究:揭示电池在挤压过程中的内部短路、电解液泄漏等故障机制。

二、检测项目与标准

1.测试原理

  • 对电池施加垂直于极板方向的线性挤压力,直至达到预设压力或电池失效。
  • 模拟场景:车辆碰撞、运输堆压、设备意外跌落等外力冲击。

2.测试设备

  • 万能材料试验机:提供可编程的挤压速度和压力(精度需达±1%)。
  • 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表面及内部温度变化。
  • 电压/电流监测系统:记录电池在挤压过程中的电压波动及短路电流。
  • 高速摄像机:捕捉电池变形、冒烟、起火等瞬间现象。

3.测试参数设置

  • 挤压速度:通常为5-10 mm/min(根据标准调整)。
  • 挤压方向:垂直于电池极板或壳体薄弱面。
  • 终止条件
    • 挤压力达到电池标称质量的1000倍(如UN 38.3标准);
    • 电池变形量超过原始尺寸的30%;
    • 电压下降至额定值的50%或发生热失控。

4.测试标准

  • UL 1642:规定锂电池挤压至形变量50%或压力达13 kN时的反应。
  • GB 31241-2014(中国):要求施加13 kN压力并维持10分钟,观察是否起火爆炸。
  • IEC 62133:涵盖便携式电池的机械滥用测试要求。
  • UN 38.3:针对运输安全的挤压测试(测试至50%形变或压力骤降)。

三、测试流程

  1. 预处理:电池充电至满电状态(SOC 100%),静置24小时确保状态稳定。
  2. 设备校准:确认压力传感器、温度探头及电压采集系统精度。
  3. 固定电池:将电池置于测试平台,确保受力面与挤压板平行。
  4. 执行测试
    • 按预设速度施加压力,同步记录压力、形变量、温度、电压等数据。
    • 持续挤压直至触发终止条件。
  5. 后处理:对失效电池进行安全隔离(如浸入灭火沙箱)。

四、关键检测指标与结果分析

  1. 压力-形变曲线:分析电池在挤压过程中的抗压强度及塑性变形阶段。
  2. 温度变化
    • 正常情况:温度上升≤10°C;
    • 异常情况:局部热点(>80°C)预示热失控风险。
  3. 电压骤降:电压下降速率超过1 V/s可能表明内部短路。
  4. 失效现象记录
    • 无反应:通过测试;
    • 冒烟、电解液泄漏:结构损坏但未失控;
    • 起火/爆炸:严重失效,需改进设计。

五、常见失效模式

  1. 内部短路:隔膜破裂导致正负极直接接触。
  2. 电解液泄漏:壳体破裂后有机溶剂挥发引发燃烧。
  3. 极片断裂:活性物质脱落,容量骤降。
  4. 热失控链式反应:局部高温引发SEI膜分解、电解质分解等放热反应。

六、行业应用案例

  1.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需通过200 kN以上挤压力测试(如GB 38031-2020)。
  2. 消费电子:手机/笔记本电池挤压测试压力通常为5-13 kN。
  3. 储能系统:大型储能电池需额外测试多电池并联挤压时的热蔓延特性。

七、未来趋势

  1. 高能量密度电池挑战:硅基负极、固态电池等新材料对挤压测试提出更高要求。
  2. 智能化检测:结合AI算法预测挤压失效临界点。
  3. 标准统一化:推动测试标准融合,减少重复认证成本。

结论

挤压检测是锂离子/锂聚合物电池安全评估的核心环节。通过标准化测试流程与多维度数据分析,可有效识别设计缺陷,推动电池技术向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发展。未来需持续优化测试方法,应对新型电池体系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 UL 1642 Standard for Lithium Batteries
  • GB 31241-2014《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
  • UN Manual of Tests and Criteria, Rev.7

本文覆盖了挤压测试的技术细节与行业实践,可作为电池研发、质检及安全认证领域的参考资料。


复制
导出
重新生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