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13单糖检测
-
2023-06-13蜂蜡检测,蜂蜡检测机构
-
2023-06-13商业无菌检测
-
2025-04-09黄曲霉毒素M1检测
-
2023-06-13薯条检测
志贺氏菌检测:关键检测项目与技术解析
摘要 志贺氏菌(Shigella)是引发细菌性痢疾(志贺菌病)的主要病原体,其传播途径以粪-口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或直接接触传播。由于志贺氏菌感染具有高传染性和潜在重症风险,快速、准确的检测对临床诊疗、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防控至关重要。本文系统梳理志贺氏菌的核心检测项目、技术方法及其应用场景,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一、志贺氏菌检测的重要性
志贺氏菌分为4个血清群(A-D群),包括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其中痢疾志贺菌致病性强。感染后表现为发热、腹痛、脓血便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脱水、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由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菌株增加,早期诊断和检测成为防控关键。
二、核心检测项目
志贺氏菌检测需覆盖临床诊断、食品卫生、环境监测等多场景,主要检测项目包括:
1. 病原学检测
- 样本类型:粪便(临床)、食品(如生鲜果蔬、乳制品)、水体、环境拭子等。
- 检测目标:活菌分离、菌株分型、毒力基因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2. 常规检测项目
-
细菌培养与生化鉴定
- 步骤: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XLD琼脂)初筛→三糖铁试验(TSI)→血清凝集试验分型→生化反应(氧化酶、动力试验等)。
- 优势:金标准,可分离活菌用于进一步研究。
- 局限:耗时长(3-5天),灵敏度受样本中菌量影响。
-
免疫学检测
- 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试纸条、免疫荧光法。
- 目标:检测志贺氏菌特异性抗原(如O抗原)或毒素。
- 特点:快速(1-2小时),适合现场筛查,但可能存在交叉反应。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技术: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基因测序、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 靶标基因:ipaH(毒力基因)、rfc(O抗原合成基因)、耐药基因(如blaCTX-M)。
- 优势:高灵敏度、特异性,可同时检测多毒力因子及耐药性,适用于复杂样本。
3. 分型与溯源检测
- 血清分型:通过多价抗血清确定菌株血清群(如A群痢疾志贺菌)。
- 分子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全基因组测序(WGS),用于暴发溯源和流行病学研究。
4. 药敏试验
- 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微量肉汤稀释法。
- 意义:指导临床用药,监测耐药趋势(如对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的耐药率)。
三、检测标准与流程
- 临床检测
- 依据《WS/T 498-2017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优先采用培养+PCR确认。
- 食品检测
- 参照GB 4789.5-2016,需经增菌、选择性培养、生化及血清学验证。
- 环境监测
- 水体样本需浓缩处理后接种培养基,结合分子检测提高灵敏度。
四、新兴技术与发展趋势
- 快速检测设备:便携式qPCR仪、微流控芯片可在2小时内完成检测。
- 宏基因组测序:直接分析样本中微生物群落,无需培养,适用于未知病原筛查。
- 生物传感器:基于纳米材料或CRISPR技术的传感器,实现超灵敏检测。
五、挑战与展望
- 难点:低菌量样本易漏检,需优化前处理技术(如免疫磁珠富集)。
- 方向:开发多联检试剂盒(同步检测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推动自动化检测平台普及。
结论 志贺氏菌检测需结合传统方法与分子技术,针对不同场景选择优策略。未来,随着医学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检测将更快速、集成化,为疾病防控和食品安全提供更强保障。
参考文献 [1] WHO. Guidelines for the control of shigellosis. [2] 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GB 4789.5-2016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3] 美国CDC. Shigella Surveillance Protocol.
复制
导出
重新生成
更多
推荐检测